戴建平 祁 吉 Chi-Shing Zee(美国)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
资深编委
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
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
刘振堂 贺洪德
主 编
宦 怡 郭佑民
副主编
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
新型全集成探测器胸部CT0.5 mm层厚重建的临床意义
作者: 张春柱 [1] ; 李微 [2] ; 韩雪 [2] ; 赵书英 [2] ; 李岩 [2] ; 崔莹 [2] ; 王宁 [2] ; 付洁 [1] ; 赵殿江 [1] ; 侯志博 [3] ; 崔媛 [1]
摘要:目的 评价采用新型全集成探测器实现胸部CT扫描0.5 mm层厚重建在肺部疾病,尤其类结节及肿物内部结构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.方法 对连续74例已知肺部疾病的患者的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.对扫描所得数据分肺窗及纵隔窗分别进行传统的1.0 mm层厚重建(A组)和0.5 mm层厚重建(B组),并对各组图像的肺窗和纵隔窗的CT值、背景噪声值进行系统测量.由2名放射科医师均采用双盲法对图像的整体质量进行主观评价,首先对正常组织的整体图像质量进行5分法评估,而后针对病灶显示的整体质量和病灶边缘清晰度进行两两比较.结果 2组重建数据中,1.0 mm层厚与0.5 mm层厚的CT值分别为肺窗:(-937.0士19.1)HU与(-936.8±19.0)HU,纵隔窗:(-961.7±14.5)HU与(-961.5±15.3)HU,二者无统计学差异(P>0.05).2种重建的噪声值分别为肺窗:(64.5±13.6) HU与(65.1±14.3) HU,纵隔窗:(16.7±3.7) HU与(18.4±4.3)HU,其中2种层厚的肺窗噪声值无统计学差异(P>0.05),纵隔窗存在统计学差异(P<0.05).主观图像评分方面,正常组织的2种重建方法整体图像评分的平均值为4.9±0.4与4.9±0.4,没有统计学差异(P>0.05).在病变显示的总体质量比较中,0.5 mm重建显著优于1.0 mm重建(P<0.05):0.5 mm重建在54.1%(40/74)的病例中优于1.0 mm重建,41.9%(31/74)的病例相当于1.0 mm重建,4.1% (3/74)的病例劣于1.0 mm重建.在病灶边缘清晰程度的比较中,0.5 mm重建显著优于1.0 mm重建(P<0.05):0.5 mm重建在45.9%(34/74)的病例中优于1.0 mm重建,54.1%(40/74)的病例相当于1.0 mm重建,0%(0/74)的病例劣于1.0 mm重建.特别是对微小病变,如肺内类结节样病变的显示,0.5 mm重建优于1.0 mm层厚重建.结论 全集成探测器实现的0.5mm层厚的肺部扫描重建,优于传统1.0 mm重建的组织图像质量,并可提高肺内类结节样病变�
关键字: 肺 计算机体层成像 全集成探测器 图像重建